(第一苗木站,銀杏栽培與養護管理技術資料專題,全面提供銀杏樹栽培養護管理方面的資料)(Ginkgo biloba L.)俗稱白果,是集營養、醫療保健、用材和觀賞于一身的多用途經濟樹種,具有十分重要的栽培價值。近幾年,山東省郯城縣大力挖掘當地品種資源,發展生產,被農業部評為“之鄉”,從而帶動了全縣的國民經濟發展。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種子的構造特點和催芽技術,以期更好地服務于生產。
1 種子構造特點
人們常常把帶有外種皮的種子稱為果實,其實它是一粒完整的種子。種子的完整概念應當是包括橙黃色肉質的外種皮、乳白色骨質的中種皮和淺褐色膜質的內種皮以及胚乳、胚等。種子除掉外種皮以后稱為種核,一般稱種核為種子。種核屬于標準含水量高的種子。據測定,一般種核含水量為45%一50%,千粒重為3000—3500g。種核的無胚率為20%一25%,沒有形成胚的種子不會在貯藏期間再生長出種胚。種子采收后如立即播種則不能很快發芽,因為此時還沒有達到生理成熟,還需要有一個生理成熟過程,這個過程完成后種子才能發芽出土。
2 種子催芽技術
種子的催芽要掌握好催芽時間、苗床制作、催芽期管理等幾個環節。
催芽時間:催芽時間依播種時間而定,播種時間又以晚霜期為標準(因幼芽在0℃以下易受凍害),一般在播種期前30—40d開始催芽即可。在都城一般在3月初播種為好。
苗床制作:選背風向陽、地面平坦的地塊,挖東西走向、深30cm、寬120cm、的溝,溝的長度視種子量而定,下鋪5cm左右的細沙。溝的周圍增一個10cm的土埂(北面可適當高些),以防雨水流入。
種子處理:將冬季干儲的種子取出,先放進缸或其它盛水的容器中,用干凈清水浸泡36—48h,并分離出干癟粒,然后撈出洗凈再按1份種子3份濕沙的比例拌勻即上床催芽。對于窖儲的種子可以直接放入苗床內催芽。
種子上床:將用沙混好的種子均勻地鋪在苗床上,然后在種子上面放5cm的細沙,上面再放一層薄細土或草苫子,以保持苗床內的溫度,最后在苗床上面加蓋寬幅2m的塑料薄膜,薄膜四周用土壓實即可。
催芽期間管理:種子入苗床后每隔7d左右要檢查一次(最好在早晨)苗床內沙子的濕度,如果發現沙子已干,便可注入適量干凈清水將沙子全部濕透,以苗床上不積水為好,然后再將薄膜蓋好。15—20d即有第一批種子發芽(胚根達1.5一2cm),可揀出播種。以后每隔5—7d揀一次,隨揀隨播。當種子總發芽率達70%一80%時催芽基本結束,余下的種子可作商品果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