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時期取決于當地氣候條件、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勞力的安排。一般在春、秋兩季移植,個別地區和樹種可在雨季移楦。春季是主要的移植季節,絕大多數樹種都可春植,應在早春土壤解凍后樹液開始流動前進行,尤其是常綠針葉樹種,由于生長量集中在春季和初夏的一個短時期內完成,更應及早移植,早舂移植由于土壤水分條件較好,當苗木地上部分開始萌發時,根系已得到初步的恢復,能夠開始吸收水分供地上部分需要,使苗木本內能夠保持水分平衡,易于成活。溫曖濕潤的地區也可在秋季移植,秋季移植應在苗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長而根系尚未停止活動時及早進行,以便在移植后使根系得到恢復生長,提高移植成活率。由于苗圃中很多工作都集中在早春,所以有必要把一部分移植工作提前在秋季完成,以緩和春季勞力的緊張狀況。但小苗一般不宜秋植,切忌在嚴寒天氣來臨前移植。有些常綠樹種可在梅雨季節的初期進行移植。
移植要避免在風吹日曬的情況下進行,最好選擇多云或陰天無風的天氣,但切忌在雨天或土壤過濕的情況下進行,因為土壤泥濘往往使苗木根系不易舒展,會影響成活和以后的生長,同時還會破壞土壤的結構。
移植密度就是單位面積移植的株數或移植株行距的大小。合理的移植密度以能保證在移植后苗木有足夠的營養面積和能提高單位面積苗木產量為原則。具體應根據苗木生長速度、苗木的枝條和根系的擴展程度、移植后留床培育年.限、撫育管理的方法以及圃地自然條件等因素來確定。一般造林苗木移植后培穿1-2年的,株距約為15-40厘米,行距30-80厘米。通常闊葉樹種的移植比針葉樹種要稀些Q苗木喜光性強的、生長迅速的、枝條橫向擴展的、側根發達的、留床年限長的、圃地土壤肥沃、氣候溫曖的,一般移植的株行距要大些。如果行間使用畜力或機引工具中耕,則行距應適當擴大。供作行道樹和園林綠化用的大苗,培育年限較長,要求培育成通直良好的主干,發育勻稱的樹冠,且具有發達的根系,移植密度不宜過大,一般以估計留床期間,枝葉不致互相接觸為度。一般闊葉樹培育2-4年,移植一次即可,株距可為0.4-0.6米,行距0.5-1米,初期可在行間作綠肥。生長較緩慢的松柏類常綠樹,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促進須根的生長,可移植2-3次,第一次移植的株行距不宜太大。
為了提高移植成活率,要求做到隨起苗,隨移植。為使苗木移植后生長整齊,便于撫育管理,減少苗木分化現象,提高出圃率,起苗后要進行分級,并剔除弱苗與廢苗,將各級苗木分區栽植。移植前苗木要進行適當修剪。深根性樹種的苗木,為促進側根發達和便于移植,避免根系卷曲,可將過長的主根適當剪短。修剪的程度,因樹種與苗木年齡而不同,一般修剪后根系的長度為20—25厘米,過短不利于移植后的成活和生長。一般大苗和抗旱力弱的樹種,根系稀疏的以及圃地比較干旱的情況下,留根要適當長些。起苗時受機械損傷的根系,如被壓碎呈纖維狀的根端,劈裂的或無皮的根,不易愈合而且會引起腐爛,都應加以修剪。修剪時的切口要小而平滑,以利愈合。常綠闊葉樹種,為了減少水分的蒸騰,可剪去部分枝葉。形成雙叉主干的、枝條擴展不規則的以及受機械損傷和有病蟲害的枝條,均應加以修剪。萌發力強的闊葉樹種,為了使根系吸水能力和葉片蒸騰保持平衡,地上部分可進行適當修剪,或采用截干處理,截干不僅可提高移植成活率,而且可形成端直的干形,在培育行道樹苗時常被采用。
當前苗圃都采用人工移植,移植的方法有穴植和溝植兩種:
1、穴植法適用于移植大苗或移楦較難成活的苗木。即先按株行距定點,然后用鋤刃長15厘米,寬8厘米,手柄長25厘米的移植手鋤挖穴栽植。穴楦法能使苗木根系舒展,不會產生根系卷曲現象,因此移植成活率高,苗木生長恢復快,但工作效率比較低。
2、溝植法先用鍬按行距開溝,將苗木按一定株距排列溝中,然后填土踩實。溝的深度應大于苗根長度。以免根部彎曲,此法工作效率較高,適用于一般苗木移植。
無論采用何種移植方法,在移植過程中,都必須十分注意對根系的保護,防止苗木過度失水,影響移檀成活率和當年生長勢。移植時如圃地土壤干燥,應在移植前1-2天進行灌溉,移植后要充分灌水,使土壤落實,以保證成活。移植時要使苗木端直,深淺適當,根系舒展,并與土壤密接。移植深度可較苗木原土痕略深,以免土壤下沉時苗根外露。
 




 
  
